近日,阳泉频频亮相央视荧屏,如春潮般涌入全国观众的视野。镜头流转间,从桃河两岸绽放的桃花到蓝天上翱翔的天鹅,从军人乘车听到的声声致敬到浮桥出现吸引的股股人流……这座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山城,正以绿为裳,向美而生。
桃河,作为母亲河滋养着阳泉。这条蜿蜒80多公里的河流,恰似游龙从太行山的褶皱里蜿蜒而出,流过街道、铁轨、人群,串联起城市发展的历程,折射着万家灯火的温度,将工业文明的铿锵与市井烟火的温润融为一脉春水。我以为——读懂阳泉,要先读懂桃河。其发展变化就是阳泉市城市发展和生态治理的缩影,更反映了我们这座山城从资源依赖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历程。
桃河往事·涅槃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素有“五渡平波”之称的五渡村蹒跚学步时,阳泉正经历着工业化的蜕变。家附近的桃河已开始承受污染压力,尽管夏天还能在河滩逮到泥鳅,但那些银鳞闪烁的鱼类却日渐稀少。哥哥姐姐时常说起他们记忆中的桃河,那些被岁月镀上金边的往事,总在煤灰弥漫的黄昏里格外鲜活。在他们口中,桃河是流动的“翡翠”,是小朋友们的快乐天堂,夏日蝉鸣中,他们挽起裤腿,在清凉的河水漫过脚踝时欢快尖叫,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那时候,河边还有大片的芦苇荡,风一吹,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欢快的自然乐章。小孩子们在芦苇丛中捉迷藏,不时折下一根芦苇,做成哨子,吹出不成调的曲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河畔。妇女们则在岸边的石板上捶打衣服,棒槌起落间,溅起珍珠似的水花。
当阳泉的烟囱在20世纪80年代“耸立”成钢铁森林,工业废水像墨汁般日夜渗入河床,桃河渐渐褪去“翡翠色”,流淌成满目的“酱油色”。穿城而过的浊流蒸腾着刺鼻的雾气,行人们攥紧衣襟疾步而过,却躲不过钻进领口的腥气。每次回娘家站在高高的吊桥上,眼望荒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桃河,内心的缺憾久而久之在我胸腔里翻涌成带刺的浪——这条被工业铁腕扼住咽喉的河流,何时才能挣脱桎梏,重新唱起翡翠色的歌谣?
2002年,浩荡的“治桃大军”挺进桃河,清理淤泥的日夜,整个城市都能听见河床的“咳嗽声”——卡车运走的是污泥,带来的是阳泉人对未来美景的无限向往。全市人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款支持治桃工程,成为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甚至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和在校学生的自觉行动。我市仅用了7个月,在10公里的河段上,动用土石方300多万立方米,在一个污水横流、乱石滚滚的干河床上建起了70余万平方米的大公园。
2007年,全市园林城市创建“绿化”战役全面打响。刚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目标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彼时的阳泉,街道旁的绿植稀稀拉拉,裸露的土地随处可见,煤尘在穿城而过的风中打着旋儿,连呼吸都裹挟着沉甸甸的煤灰味道。但从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这座煤炭之城,正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当时我任下站街道办事处主任,辖区面积小且狭长,又地处全市商贸中心,商场林立、密集度高,给整个街道绿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实地勘察和规划后,我们决定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形成绿片”,组织发动居民对小区、房前屋后实行增绿补绿的绿化方案,并制定了“拆围建绿”“修池增绿”“依地添绿”“建道护绿”和“小区补绿”的具体措施,我们街道办一群人与群众一起扛镐钯、挖树坑、提树苗、拎水桶,在桃河沿岸成功打造了近三公里的堤坝绿色通道,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经过二十余年的接力整治,桃河终于褪去工业时代的污浊外衣,浊流变清波,荒滩化碧廊。依托桃河打造的桃河公园,如同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城市版图,不仅重续了人水共生的情感纽带,更激活了城市生活的诗意注脚。晨光中,青年踏着细碎阳光从塑胶步道掠过,母亲推着婴儿车驻足欣赏河景,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只为捕捉桃河在不同时刻的绝美姿态。这条重生之河,已然成为感知阳泉生态律动的鲜活坐标,滋养着城市的根脉。
桃河桥影·变迁
桃河的桥,也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20世纪70年代初的桃河下游还没有桥,即便是一座小石桥或小木桥都没有,人们想去城里都必须挽起裤腿、提着鞋赤脚蹚过宽宽的桃河。1978年夏季的惊雷,至今仍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轰鸣。那年农历六月初六,两个少年在河边游泳时疏于警惕,对岸边“快上来”的急切呼喊充耳不闻,谁也没料到,突来的洪水如猛兽般奔腾而至,转瞬之间便将毫无防备的他们吞噬,任凭大人们呼天喊地也不能挽回他们年少的生命。那也是我记事后桃河最大的一次洪水,滚滚的洪流甚至漫过河岸涌入村庄,差一点就淹没了村里的学校。自那以后就流传下了“六月六发洪水”的口讯。从此,家家户户的大人对孩子们管教得更加严厉,三令五申告诫孩子们不准靠近桃河,尤其将男孩子们下河游泳列为头等禁忌,那些语重心长的叮咛里,藏着对桃河滚滚洪流的后怕与心悸。
同时,这场惨痛的灾祸,也如同一记重锤,让村里的干部们意识到如果再不对桃河加以治理,它还会给村民们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奔走呼吁,向有关部门郑重提议:在两岸筑坝,并修建一座供行人通行的简易桥梁。在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桃河两岸终于建起了大坝,随之不久在宽阔的河面上又修建了一座木头吊桥。这座吊桥没有桥墩,桥身主要由钢丝和铁管连接而成,桥面则主要是由木板组成,走在上面会不由得晃来晃去,所以这里的人习惯叫它软桥。这样一座简易的吊桥,成了连接城乡之间的“民心桥”,它为五渡及附近的村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城市的桥梁。
每到汛期,汹涌的桃河水拍打着桥墩,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桥面也随之微微震颤。夕阳西下时,木桥被染成暖金色,劳作归来的人们扛着农具从桥那头走来,身影与霞光融为一体,成了我儿时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但彼时桃河的防洪能力还很薄弱,吊桥的木板也会随着风雨的侵蚀缺角“叹息”。
后来,木桥逐渐被东边水泥厂附近的钢筋水泥桥取代,虽不再有摇摇欲坠的担忧,却也带着几分朴素与笨拙。这座“中年”五渡桥见证了阳泉工业蓬勃发展的岁月。运煤的卡车排成长龙驶过桥面,轮胎与粗糙的路面摩擦出刺耳声响;清晨的桥边,卖豆腐脑的小贩支起热气腾腾的摊位,吆喝声与车辆的鸣笛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那些年,桥上的尘土与煤灰常沾满行人的衣角,却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说到桥,就不得不说一说桃源大桥。2006年4月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桃源大桥的决定。在建设者们不分昼夜、风里雨里的奋战下,这座崭新的连接南北大动脉的桥梁,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提前竣工了。落成后的桃源大桥,横卧桃河之上,尽显雄伟壮观之姿,远看那一柱柱高耸的桥头堡,就如一群排列整齐、展翅欲飞的雄鹰傲然矗立;待走近驻足凝视,又会发现它们巧妙地与不远处的巍巍南山相映成趣,刚劲的现代建筑线条与苍茫的自然山色完美融合,看起来是那样的和谐。闲暇时,当我又一次站在崭新、宽阔的桥面上,夏日的阳光倾洒而下,桃河波光粼粼,万千碎金在水面跳跃闪烁,与桥上穿梭的车流,共同组成一幅跃动着生机和活力的山城新画卷。
如今,桃河上的通车桥梁更多了,这些桥梁不仅畅通了南北交通,更以各具特色的姿态成为城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渡桥的观景台更是成了网红打卡点。站在桥上,俯瞰桃河美景,心中感慨万千。这条河流,恰似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阳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桃河春韵·胜景
春日的桃河,是花的海洋。四月,“十里桃花映山城”的胜景如期上演。桃河公园内,20多个品种、上万株桃树肆意绽放,满树的花朵如粉霞般绚烂,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飘落,洒在蜿蜒的河面上,与30多个品种的郁金香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春日画卷。
今年的“阳泉消费季”桃河市集活动热闹非凡,人们穿梭在花海与集市之间,感受着春日的浪漫与生活的温馨。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面塑等指尖技艺,让游客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桃花主题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年轻游客驻足选购;富硒农产品展台前,试吃的人们排起长队,品尝着来自阳泉大地的馈赠;实景演艺区,身着汉服的“花仙子”在桃林间翩翩起舞,与戏曲表演、书画摄影展览一同,打造出沉浸式文化场景。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相融,让游客仿佛踏入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古代桃源仙境。
而在桃林沟景区的桃河民俗文化园,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青瓦白墙的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间透出古朴韵味,入口景观区、饮食作坊店铺区、文创艺术区等区域各具特色。漫步其中,仿佛穿越至清末民初的繁华商镇。园区内经营着40余户铺面,农家院飘出的饭菜香、民宿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幸福。每到周末夜晚,戏台处篝火熊熊燃烧,人们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尽情享受欢乐时光,这里也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地标。
桃河的变迁印证了阳泉从“煤城”到“山水园林城市”的转型之路。桃河的发展,不仅为阳泉带来了人气与活力,更成为阳泉生态转型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注脚:她既承载着“乌金时代”的集体记忆,又流淌着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碧水清波与城市文脉的交响中,诉说着一座资源型城市向宜居家园的华丽蜕变。展望未来,桃河还将继续绽放光彩,这条见证了城市变迁的母亲河,必将吸引更多人前来探寻她的魅力,聆听她的故事,共同续写属于阳泉的精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