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时期,除了在学校里学习的课本外,所读的其他书籍寥寥无几。但是我热爱读书,毫不夸张地说,书籍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是“70后”,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那时候,整个村子也没有几本课外书籍,至于报纸刊物等读物就更是难得一见了。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偶然在家里发现半张旧报纸,拿在手里如获至宝,反复阅读,爱不释手。那半张报纸我保存了很长时间,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多拥有几张这样的报纸啊! 后来,哥哥不知从什么地方偶尔会拿回来一些小人书,我拿在手里视若珍宝。小人书是六十四开的,书页上配有黑白图画和文字故事。我从小人书中读到了很多故事,如《武松打虎》《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特别有意思。这些故事仿佛让我懵懂无知的心灵,长出了轻盈的小翅膀。 我读初中时,农村家庭大多生活拮据,没有闲钱给孩子买书,我家也不例外,所以我最多也就能接触到几本作文选。后来哥哥借来一些武侠小说,总算让我有了“大快朵颐”的感觉。记得当时读《天龙八部》,我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农村家家电灯都开得晚,怕费电,历来节俭的母亲更是计划得细致。每当屋内光线昏暗,我就坐到院子里,借助夕阳的余晖继续阅读。我多希望太阳走后月亮能再亮一点,这样我便可以沉浸在月光下读到深夜了。 16岁那年,我去了师范学校读书,正式开始我的读书之旅。那时候师范学校就是全县的最高学府了,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古今中外各类书籍应有尽有,让我大开眼界,欣喜若狂。那时读名著是一种风尚,我并不在意潮流,值得读的书就爱不释手。 记得很清楚,我当时读的第一本世界名著是《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我又阅读了《红与黑》《简·爱》《童年》《我的大学》《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百年孤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这些书我都特别喜欢。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我对男主角保尔·柯察金非常敬佩,有意无意间,总会被他那执着而坚毅的精神所激励。印象特别深刻的要属《悲惨世界》里面的男主角冉·阿让,他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救赎的经典形象,他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超越仇恨的崇高人格深深地触动和感染了我,我当时读得泪流满面。 那时读国内的长篇小说,要数《红楼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四年间读了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对书中的许多内容都很懵懂,读第二遍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有了很大的好转。后来结合电视剧演绎的情节,我又读了两遍,终于把书中的各个环节理顺、理清晰了,可以说,这书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 20岁的我参加工作了,成为一名教师。非常幸运,学校有一个图书室,那里各类书籍也很齐全,给我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如《李嘉诚传》《徐志摩传》《胡雪岩传》《曾国藩传》《孔子传》《苏轼传》等,每读完一本,我都深有感触。读《徐志摩传》的时候,读到他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的章节,我竟痛哭流涕,仿佛失去了一位温润如玉的老朋友;读《胡雪岩传》的时候,我对胡雪岩那种圆融通达、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和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的经商之道深为敬佩。我把《苏轼传》读了三遍,我太喜欢苏轼了,他豁达乐观、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绝。我更为敬佩他虽屡遭贬谪,仍随遇而安,心系百姓的优良品格。我也很敬佩鲁迅先生,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当时我还读了一些诗集,如戴望舒、徐志摩、艾青、海子、泰戈尔的作品,其中海子的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时候我还特别钟爱《意林》这一刊物,上面的那些散文让我珍若拱璧、爱不释手,每读完一篇,顿觉神清气爽、身心舒畅。 后来我又遇到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羊皮卷》,钱钟书的《围城》,余华的《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我都非常喜欢。《平凡的世界》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很喜欢这本书。 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在读纸质书的同时,渐渐喜欢上了网络听书。听书不受时间限制,有空闲就可以听,我常常边做家务边听,增加了很多阅读时间。我经常找一些带有译文的经典来听,比如《论语》《道德经》《史记》《中庸》《大学》《诗经》《孟子》《格言联璧》等,还有庄子的一些著作,这些国学瑰宝,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听书历史有八年之久,累计达2300多个小时,听完了百余本书。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明朝那些事儿》《康熙大帝》《大明王朝》《狼道》等书籍都值得一读。 许多国学专家说,学习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声诵读,于是我就把许多经典书籍内容做成了诵读短视频,目前有七百多个。我发现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强化了记忆。 书籍,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余生,我愿与这些沉默的挚友继续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