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作品《长城小张》,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赵瑜新近推出的又一沉浸式采访之作,刊发于《人民文学》杂志2025年第2期“非虚构”专栏,读罢我当即在杂志微信公众号节选的文章后留言写出了点滴阅读感受,我在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写道——
作者赵瑜对在作协大院打工、来自山西省长城乡某小村的农民张选,进行近二十年的关注,与书写对象同在现场、面对面,并跟进其生活、工作、困境等,进行感知、感受、细察,从而为普通人物张选立传、发声……
作者带着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去挖掘创作主题,让普通农民张选的形象成为时代的一个意象或一幅肖像,通过他的生活经历窥见一个时代、一个群体。这也是作者带着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关注进城打工的农民的生存境遇,进而书写的一个范本。张选的经历背后,流淌着作者感情的河流,并从采写、展现、思索张选的生存状态中,发现了一般人未发现的,这是《长城小张》最终的内核,也最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令人从平凡中探寻到希望。
确实,为张选立传,也是作者透过一粒沙子窥看世界的方式,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如何纠缠而意味深长的故事。赵瑜的《长城小张》之所以动人,并不仅仅因为它书写了一个普通人的经历,更因为它让那些被忽视的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戏剧化、传奇化的叙事方式占据主流,而赵瑜的非虚构写作,让我们重新关注那些真实的、没有被修饰的生活。
张选从小生活艰辛。改革开放后,他离开家乡,踏上到太原务工的道路,在砖窑厂、建筑工地、炼铁厂、啤酒厂、木材厂辛勤劳作,试图改变命运。多番挣扎,最终在作协大院工作。张选的打拼、生活既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城乡发展、身份转换和时代变迁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赵瑜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在《马家军调查》中,以冷峻的笔触揭露了体育界的黑幕;在《寻找巴金的黛莉》中,他以柔和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了巴金与山西女子黛莉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展示出时代历史的风云际会;而在《革命百里洲》中,他又将个人命运与革命历史紧密联系,呈现出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记忆。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都体现了赵瑜始终坚持的报告文学写作的孜孜追求——深入生活、注重细节、关注被边缘化的群体,以及对社会变迁中复杂人性、生存状态进行文学性的表达。
《长城小张》不仅记录了张选的坎坷命运,也展现了普通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挣扎求生、不断前行。赵瑜的非虚构写作正是在这种平凡之中,找到了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温度,也为我们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叙事上,更体现在文本结构的设计中。赵瑜在每个章节结束时,都为下一个章节埋下伏笔,使得整个文本层次分明、节奏紧凑而富有悬念。正是这种由细节构筑起的连贯叙事,构成了非虚构作品最为迷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在讲述一段历史,更在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深思。
《长城小张》以两万多字的篇幅叙写张选50余年的人生,共分“歼灭老鼠”“小村赌徒多”“在乡政府开眼”“流落太原东关村”“万能张师傅”“丰镇寄乡愁”“危机四伏”等十八个章节,看似以松散的结构展现张选的人生轨迹,但这种松散并不意味着随意,而是暗含节奏和层层推进的逻辑。从第一章“歼灭老鼠”到最后张选在作协大院的立足、生存,每一章既独立成篇,又在主题和情感上形成递进。
而且,作者在写作中善于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例如,“歼灭老鼠”表面上是张选童年时期的一次与老鼠的战斗,但它不仅象征着他与生活苦难的初次较量,也隐喻了他在之后人生中与各种困境对抗的姿态。这种姿态,在他后来闯荡乡镇、挖金矿、进城务工、立足作协大院的历程中,贯穿始终。
又如,“挖金矿闹翻身”章节讲述张选如何抓住机会短暂致富,却埋下了他人生“无根感”的伏笔——他暂时获得了财富,却无法依靠它建立稳定的生活,一场龙卷风让他家片瓦无存,这与他后来在作协大院里所找到的“家”一般的归属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作品还反映了家庭中那种难以言说的隐痛。张选的妻子爱珍,从小便经历了母亲与放羊倌私奔的家庭裂痕,这种痛苦和缺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赵瑜在描述这一段家庭故事时,用了极其细腻的笔触,让人看见那种无奈和对温情的渴望。爱珍母亲的离去,不仅给了她成长中无法抹去的阴影,也使得张选在承担家庭责任时更显沉重。家庭中的矛盾、亲情的缺失与再补偿,都为整个文本增添了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感色彩。
正是作者这种沉浸式的观察,使得《长城小张》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他走进张选的世界,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述复杂的生活。而作者的写作并非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个角度、切片式叙述,拼接出一个完整的人生。例如,“小村赌徒多”一章既是对张选童年家庭环境的补充,又为后续他在城市中如何克制冲动、远离赌博埋下伏笔。
当张选离开乡镇进入太原时,赵瑜并没有立即讲述他在城市的奋斗,而是先回溯他如何在乡政府工作,见识到在体制内工作与农民的巨大差别。这种时空跳跃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对张选身份的流动感、撕扯感更加深刻。
在作协大院中,张选所受到的关照令人动容。老作家们亲切的问候,编辑们送上的小礼物,春节时书法家曹平安写给他的春联,被作协书记在全年工作总结会议上表扬等,都像是一股温暖的力量,驱散了他在城市漂泊时的孤独和寒冷。那种温暖,不仅让张选觉得自己被看见,更让他在纷繁复杂的都市中找到了归属感。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赵瑜在这部分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人情味,那种来自陌生世界中却充满温暖的关怀,无疑是非虚构写作最打动人心的一面。
对张选的叙写,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这不平凡,就是那种在困难中不屈服、在逆境中依然前行的力量。在作协大院,无论锅炉工小张,还是“万能”的张师傅,他都一如既往,拼命工作。赵瑜既不刻意美化,也不粉饰悲情,而是让每个生活的瞬间都散发出纯粹的真实气息。这种写作方式,使得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富有感染力,更在社会层面上引发了广泛共鸣。
正如张选那沉默中不屈的眼神,在作协大院中得到的温暖,都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希望;而爱珍家庭中的隐痛,也让人深思,原来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往往潜藏着命运与人性的撕扯。赵瑜用他的文字,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一一呈现,最终构成了一部充满生活温度与社会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长城小张》不仅是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记录,更是一部关注时代变迁与人性温度的纪实作品。它让我们看到,无论生活多么平凡,背后总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推动着人们前行。赵瑜用他的坚持和细腻,让这些被忽略的普通人得以发声,也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了面对困境时的那份勇气与温情。正是这种真实而富有温度的非虚构写作,展现了生活最本质的力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下、期待未来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