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览”进行全国巡展,“阳泉工人画”成为阳泉区域美术活动活跃和创作成绩优异的代名词,不仅代表着阳泉,代表着阳泉煤矿等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集群,更代表着山西的群众美术创作成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中,如今再回头从山西美术史的视野中审视,阳泉工人版画的价值无疑是耀眼的。
阳泉工人版画作为“阳泉工人画”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山西波澜壮阔的群众美术活动”之代表,被写入山西美术史:“用矿工的形象、矿山今昔对比,反映党的领导下,煤矿生产的突飞猛进和矿工的火热生活,描绘矿山的壮丽图景,既锻炼提高了职工美术队伍,又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显现出他们自身的价值”。
一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光辉篇章。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为当时爱好木刻的青年举办木刻讲习会,这就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诞生的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发展迅速。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延安解放区新兴木刻版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版画这一画种的人民性和艺术性。
毫无疑问,阳泉工人版画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活动在基层蓬勃开展的成果。美术理论家陈履生认为:“新中国新绘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始于1949年而源于延安时期的新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绘画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面对着新的时代要求和旧有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以及价值观上的变化,关于绘画的发展就有着新的时代要求。”作为深受鲁迅先生影响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代表人物,力群先生对版画的特性及时代性有自己的见解,“我省版画,比起其它造型艺术品种来,显得特别活跃、繁荣,令人高兴。其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在我们的版画队伍中,有很大数量的业余作者。”他表示,“版画这门艺术的技术,比起其它造型艺术品种来,较易掌握,这就有利于在业余美术爱好者中推广。”阳泉煤矿、农机厂等产业工人集聚的厂矿企业的生产生活场景,就成为阳泉工人版画创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阳泉工人画创作队伍中的业余作者,力群先生给予极大的肯定。他说:“很多业余美术爱好者,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艺术基本功训练,但在版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方面都具有我们专业版画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些业余作者“长期处在生活的第一线,生活的感受最深,因而反映在版画创作中也就容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人之力”。
二
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无论专业或业余美术工作者胸中炽热的火焰和创作欲望,一刻也没有停息。美术家杨建国将“阳泉工人画”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梳理为启蒙、萌芽、停滞、崛起、振兴等五个阶段,表述了阳泉作为工矿城市的特性和开展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的可行性和其中的成长历程。
版画家董其中曾经多次到阳泉辅导工人版画创作,对阳泉工人版画有独到的认识,尤其是对阳泉工人画的奠基人物杨建国等的筚路蓝缕之功记忆犹新。他说:“我们看到,阳泉市有一位热心工人业余美术创作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杨建国,哪里有工人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本市专业作者参与辅导,还邀请北京和省里一批又一批的专家教授前来阳泉讲课和辅导,有力地促进了工人业余作者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高。”美术家杨力舟认为:“阳泉工人画的作者群和组织者、辅导者,都身处基层与矿区,还真正做到了‘身不离矿山,心不离群众,画不离生活’。直接用画笔反映他们的追求,表达他们的感情。其真挚的生活认知和朴素的绘画语言,不受什么专业条规的约束,能够做到兴之所至。”
董其中认为“杨建国为发展和繁荣阳泉市美术作出的巨大贡献将载入阳泉美术史册”。无疑,领头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作为领军人物,杨建国牺牲了自身的创作机会和成果,他的执拗和韧性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在真正美术家的视野里,杨建国等主要组织者、辅导者,同样具有鲁迅所要求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的作用,杨力舟认为“特别是杨建国,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与阳泉工人的美术创作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他终生奋斗的事业”。以杨建国为代表的这一领军人物集群,还包括在不同阶段付出心血的美术辅导人员,同样造就了新中国新绘画当中的阳泉工人版画的时代意义。
正如陈履生所描述的“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有了他们的探索,有了他们不同于过去的艺术精神,特别是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爱好置于时代的艺术框架之内,而让涓涓细流汇入到时代的长河之中,表现出了新绘画的社会意义,凸显了一个时代集群的不懈努力,并有了新绘画的新面貌,也造就了新时代。如今只有对新绘画的充分研究,才能看到一个健全的现代绘画史的存在,才能看到不同于过去以及对当下的特别的意义。”
三
版画作者刘继德曾回忆创作版画《液压支架进矿山》组画,反映的是“煤矿生产的一场空前革命,我国自主生产的液压支架在我们四矿投用”这一煤炭史上的新篇章。他是“亲眼目睹”,同样是“身不离矿山,心不离群众,画不离生活”的实践者。阳泉的工人版画所呈现的情景,如刘继德的《五月的矿山》让同样是中国版画创作重镇的四川的画家感受到“看了这幅画就好像到了矿区一样”。版画作者葛四海同样出身工人,《矿山的节奏》正如他自己总结的,是在创作过程中竭力想造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这些版画代表作,恰如版画家董其中所称赞的无愧于“煤矿工人生活的赞歌”。
力群先生曾被版画作者王永惠的木刻《小憩》所感动,“既不是生产的一般场面,也不是生活的简单说明,而是揭示了矿工的心灵之美。”他说:“我为这幅木刻所吸引,并非它有惊人的技巧,而是矿工们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
“独树一帜的工人美术,享誉全国的煤乡绘画,薪火传承的创作群体,阳泉特色的文化标志”。我们无须一幅幅地进行文字的描绘,每个人观赏阳泉工人版画,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它们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山西美术史上,区域群众美术活动的一幅壮美的画卷,深刻地反映了新中国一个地域人民的生活,反映了矿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