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都展区综合画种展览上,一幅来自山西的年画作品《古州七月传统庙会》分外醒目,引人驻足围观,陶醉其中。
这是一幅表现作者家乡一年一度举行传统庙会情景的美术作品。该作品以年画为体裁,人物和庙会相关的景物及道具为题材,鲜活、生动、详尽地把一场源于上千年前,流行于当地的古老庙会文化现象“镶嵌”在画纸上,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作者为山西省画家、阳泉市美术书法创作研究院院长贾廷庠先生。
我与廷庠先生可算作是半个同乡,相识于阳泉市评论家协会代表大会,与之有直接和间接的交集,对他较为了解。
因本人工作和兴趣爱好的关系,我每天都有机会接触并阅读到大量杂志和报纸。在那些媒体上,他的作品登载率很高,很多反映的是当地乡土文化。因而我就先和他有了神交,有时和志同道合的画友在一起聊天,还会打听此人。一言以蔽之,他已是一位名声在外且颇具实力的画家。
地处太行山西麓的平定县,是晋东的一个千年古县,文献名邦,史称平定州,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贾廷庠就是土生土长的平定人,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和风土人情皆了如指掌,更内化于心。
年画《古州七月传统庙会》描述的正是发生在他老家的故事。这幅画高2米,宽1.7米,可数人物多达400个之众,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技艺精湛,震撼人心。从美学价值到叙事的写意效果都有相当的可考性,将其比作当代年画版《清明上河图》也不过分。该作品一经出手就备受瞩目,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荣登全国美术最高殿堂。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每五年举办一届,是我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号称美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很多画家为能够参加这样的展览而精心创作作品,乐此不疲。去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山西入选68件作品,《古州七月传统庙会》是阳泉唯一一件入选作品。
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贾廷庠凭借自己的绘画实力和工作毅力,硬是把它攻克下来了。
在距画展举办一年前,他就考虑,用自己的绘画手法来反映一下古州平定这个千年古县的美食文化、古城文化和非遗文化,把家乡的故事讲出来。然而,怎样表现?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一度成了令他困惑的问题,让他一筹莫展。
民以食为天。吃、喝、玩、乐,事关民生,绘就一个和谐乡村的炫丽画卷何尝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经过反复比较,审慎选择,终于决定从老家的特色文化——美食文化入手。基于此考虑,便形成了这幅画的基本架构——以古城街、古建筑为原型,以庙会形式为主线,通过赶庙看戏、娶亲吃饭等场面,把平定古州这一沉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现象挖掘出来,呈现给世人。
现在把此画展开来,从专业的视角,谈一点我粗浅的看法,以供业内同仁一起商榷。
素材是构成文艺作品的基本元素,作者思想用不同语言表达,所产生效果就迥异。采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景物和道具,为构成画面的基本语言符号,可以增强所叙故事的真实性和存在感。观众在一幅画中看到什么,其实就是和素材在说话。
因而,在画中我们看到的平定古城标志性建筑阳春楼、天宁寺双塔、石牌楼;远近闻名,津津乐道,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美食,如过油肉拉面、小开条、抿圪斗、漂抿曲、油条、老豆腐、羊杂割等;还有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八席、武迓鼓等都有一席之地,作者把它们都选入了画中。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科技文明也不可或缺,作者有机地将其融合进了画面里,比如二维码、抖音、无人机、共享单车等元素。
解决素材问题是绘画创作的重头戏,素材问题解决到位,一幅画就完成了一多半。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作者没有源自生活厚积薄发的画外资本,事情办起来就会勉为其难、力不从心。
这幅画在素材的选择上堪称典范,它彰显了作者提炼生活的本领和善于在可有可无的东西中做出正确取舍的智慧,也表现出了作者在生活体验中养成的非凡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难怪他能在仅3平方米多点的纸上,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地把存在于方圆几公里的庙会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下业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即把平庸的画家称之为画匠,画匠在应用艺术语言上无所不为,而不俗的画家则在应用艺术语言上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就是说,有些东西不需要面面俱到,点到即好,意到笔不到更耐人寻味。
这方面,贾廷庠无疑属于后者。他可谓尽其所能,运用自身的看家本领,学以致用,把最能感染读者的艺术语言留在读者的可视区间,使每个符号化的语言都保有一定的联想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观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可能地使每个语言符号,给人感觉华丽而不烦琐,单一而不孤独。
正如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你能说这个庙会就仅有400多人、一个无人机、几个外卖小哥吗?你能说这个庙会的范围就那么一条街吗?画面的效果已经告诉观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答案取决于造境者的表现力和欣赏者的想象力。
《古州七月传统庙会》通过画家调度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和正确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才成功地把这些符号化的语言合乎逻辑并恰到好处地排列组合起来;才把一系列极富表现力的相关物像,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美学规则,合理有序地罗列在一起;才把一场热闹非凡,气势浩大,人声鼎沸的庙会场景完美地跃然纸上,有力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在艺术手法上,他还重点强调了年画形式感的处理、装饰人物的处理和色彩基调的处理,有效烘托出一种充满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在构图和视觉效果上,这件作品也挺别致,有别于常见的程式化构图,说它是“国”字形构图,其实更像是“图”字形构图,该构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丰富饱满、布局匀称大方。历史上如此构图的先例也不乏有之,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如此。
视觉效果是美术作品绕不开的话题,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终极目标。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所持观点,画画的标准就两个字“好看”,指的就是视觉效果。选材也好,构图也好,色彩调配也好,为的就是收到一个好的视觉效果。《古州七月传统庙会》的视觉效果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人物众多百看不厌,二是色调沉稳气贯长虹。
经过深入细致地观看,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山人海的人群刻画中,画家在人物刻画上十分细致,男、女、老、少地衣饰、装扮、动作、姿态等各不相同;生意人项上吊挂的二维码、年轻逛街女肩上挎着的手提包、老年人脸上的皱纹、中式衣服上的纽扣、小孩童装上的米老鼠图案等都绘制得一清二楚,每一个细节拿出来放大很难找出瑕疵。冷军的油画细腻得令人惊叹,而贾廷庠的年画也细腻得令人感慨,也许这就是《古州七月传统庙会》让观众百看不厌的原因所在。
色彩效果是该作品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幅画的色彩并不复杂,全画大致用了红、黄、蓝、绿、灰、白六种颜色,但丝毫不显得单调、眼花缭乱。由于主要用的是原色,所以显得沉稳大气,毫不浮躁。鲜艳的大红在翠绿的对比之下,一动一静、有声有色;白云和飞鸽在青蓝色天空的衬托下,灵动祥和、格外漂亮。色度渐变在散点透视的作用下形成由下而上的视觉流向,使画境中沉静的颜色意化为飘逸的色彩。红、绿、蓝、白、灰交相辉映,象征喜庆的大红色调把气贯长虹的节日氛围推向看点的高潮。在半空中翻舞,形似二龙戏珠的雪白色拉面,在画面的中央部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庙会,通过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酣畅淋漓地呈现给了世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贾廷庠没有辜负自己对讲好中国故事、把家乡的乡土文化宣传出去的承诺,他用辛勤劳动和汗水,将生长在太行山黄土高坡的花绽放在了四川天府之国。望《古州七月传统庙会》象山丹丹花一样香飘万里!(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