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品评
忆李琳文老师二三事
□联江
发布日期:2025-02-19 06:43
来源:阳泉晚报

  李琳文老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三年多来,每当拿起李老师为我精心刻制的那枚冻石阳文姓名印,仿佛又看到他那慈祥的面容。同时也想起了老师的教诲——“刻印、写字就是悟做人”。遗憾的是,老师最后的时光,我未能与之相见。

  我和李老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于市工人文化宫的书法培训班认识的。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上课很认真,课后还要抓住机会向老师请教。

  李琳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烟不离手,满脸堆笑。后来才发现,面对书、印探讨,李老师总会据理力争。课后,老师们进行书艺探讨,有面红耳赤的时候,也有轻松幽默的时候。每每至激烈处,围观的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笑得前仰后合,时而掩面护齿而笑。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得,李老师几乎每次都是绝不退让的主角。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谈书法学习时,我问他:“郑老师个人书风鲜明的原因是什么?”李老师对我说:“郑老师有两个突出的功底,一是他的笔墨功底,二是他的想象力功底。郑老师有一幅小画,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站在火车站的楼顶上,童尿直洒黄海……”谈到这里,我和老师都笑了。

  认识李琳文老师的人都清楚,他走路的姿势一直都略显“艰难”。后来我偶然发现,他的双脚底都是老茧和密藏的鸡眼。现在想起来,心中仍觉酸楚。年长日久,我慢慢地了解到,李老师小时候,因家庭贫困,几乎没有穿过一双新鞋。新中国成立后,他靠政府资助,亲友关心,才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老茧记录了老师的艰辛,也写就了他的坚毅。他总说:“人呀,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

  艰辛的经历伴随着李老师那颗常怀感恩的心,造就了他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作风。每次到李老师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那满壁书橱,橱内的每本书都有他创作参考、日常研习的痕迹。有一次,我去拜访他时已过了下午两点半,进门后看到李老师正伏案而习,桌子上还有半碗残羹,一点热气都不见了。我说:“老师,饭都凉了。”李老师微笑着慢慢说:“吃饭时想起来一个生僻字,好长时间没有着落,突然想到这本书,这一查,吃饭的事就忘了。”

  熟悉李老师的人都知道,他能坐公交车绝不打车,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就行。只有买书买资料的时候十分大方。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李老师都以书为伴。一把刀、一张纸、一支笔伴随其一生。

  手捧印章忆恩师,我十分珍惜。女儿问我:“爸爸,你为什么老是把玩那个石印?”我以沉重的语气对闺女说:“我的老师走了!这是老师专门为我刻制的。”爱人走过来看看那枚印章说:“这印的材质真好。”我回答:“李老师就是我心里最美的那颗冻石!”愿有缘人珍惜当下,珍惜过程。

  每当我走进保晋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老师那熟悉的手笔:“煤海泛舟凭君银棹;钱山乘马赖我金鞭!”见字思恩,师范永存!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