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展区作品复评结果公布,我市画家贾廷庠的年画作品《古州七月传统庙会》入展。1956年出生的贾廷庠带着阳泉的庙会风俗,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阳泉的风土人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时的贾廷庠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是村中有名的手艺人,无论是捏三牲、剪纸,还是制作花馍、缝制布老虎,都很拿手。村里有人家办红白事,都会找贾廷庠的母亲帮忙。久而久之,贾廷庠跟随母亲去过许多户人家,也对别人家铺柜上的图画产生了兴趣。 贾廷庠看着那些奇怪、复杂的图案,萌生了想要自己试试绘画的心思。“那个时候我才六七岁,纸张不好买,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好主意,看到那些图画后,先把它们记在脑子里,然后回家用石笔画在石板上。”贾廷庠说。为了把图案画精准、美观,他需要来来回回跑很多次,一遍遍加深自己对图案的印象,而那些被重复使用的石板,也成为了贾廷庠走向艺术之路的“基石”。 读小学时,贾廷庠常常在课堂上画画,因此免不了受到老师的粉笔头“攻击”。时间一点点流逝,曾经那个偷偷画画的小学生经过数年的求学,考入了当时的平定师范学校。入学第一年,贾廷庠便加入画社,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探讨绘画技巧,研究绘画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绘画成为了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6年,原国家教委对各类成人高校实行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贾廷庠以此为契机,顺利考入太原理工大学,并选择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后,贾廷庠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中国画研究创作。工作期间,他依旧坚持美术创作,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灵感,创作优秀作品。 “绘画艺术离不开生活,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贾廷庠说。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大多描绘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作品《运河秋韵》画出北京运河边的芦苇;《年丰岁稔》用农家院中堆积的玉米展示丰收的美好景象;《棒槌社火》画出街道上人们耍社火、扭秧歌的画面,反映出当时平定农村正月闹红火的景象…… 要想画出生活,就必须先融入生活。贾廷庠在创作前,会长时间观察、琢磨。他有一幅名为《陕北婚俗》的作品,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架上连环画展。当时,贾廷庠对陕北黄河岸边的民间婚俗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心想将其画出来。为了创作这一主题的作品组画,他独自深入黄河沿线的陕北人家去采风、写生。在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的同时,贾廷庠把乡亲们的形象以及有意思的话语记录下来,回家后再进行二次创作。 数十年过去了,贾廷庠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他的绘画工具也从在供销社购买的石板,变为了一张张质量上乘的白纸,而他的作品也走出了阳泉,走向全国。2000年,他的中国画《春雪融融》入选“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中国画大展;2014年,中国画《又见山里红》获全国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8年,中国画《耕海牧鱼》入选“感恩海洋·潮起象山”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20年,作品《绿色展望》入选“子恺杯”第十三届中国漫画大展;2023年,中国画作品《年丰岁稔》入选第四届“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画作品《运河秋韵》入选第五届“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大展…… 如今,诸多荣誉傍身的贾廷庠,绘画理念已经有了些许改变。如果说以前的他是为个人爱好、兴趣而画,那么现在他决心为宣传阳泉的文化、民俗、产品、品牌而画。“郭兰英唱的《夸土产》里有一句歌词——‘平定的砂锅亮晶晶’。下一步,我想围绕平定砂锅进行创作,把家乡的品牌宣传出去。”贾廷庠目光坚定地谈着自己未来的艺术规划。(吴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