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太原市民绿色出行清单上多了一个新选项——氢能公交专线。沿着这条公交线路一路向南,便来到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公交车所用的能源——高纯氢,就来自过去焦化企业最为头疼的焦炉煤气。
26.5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是这座产业园每年焦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过去,焦炉煤气被简单燃烧利用,既浪费又不环保;如今,它却以每小时20万立方米的处理速度,踏上成为氢能的“变身之旅”。
近日,3辆满载“乌金”的第二代氢能重卡从孝义市出发,顺利抵达天津南疆中部货场。卸货后,再从天津港装载货物返回山西,发运里程1500余公里,全程仅需三次补能。这是氢能重卡商业化运营的一次探索。
2020年以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我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其中,以煤为基延伸产业链条、从“灰氢”入手开启的能源变革之路尤为亮眼。
依托氢能产业链企业,吕梁市持续深化布局“气、站、运、车、用”氢能全产业链条,建立起氢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氢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平台,助力氢能重卡车辆性能不断升级。
不难看出,氢能产业在山西“开花结果”并非偶然,而是我省不断发掘能源禀赋、延伸产业链、向“绿色”要生产力的结果。
钢厂产生的尾气被送到化工厂,化工厂以此为原料生产乙二醇联产LNG产品;化工厂还把产生的氢气收集起来,运送至钢铁厂冶炼高炉,为炼钢提供氢能源……这是记者日前在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南钢铁)看到的“钢—焦—化—氢”一体化发展的一幕。
据介绍,晋南钢铁建成了我国首套1860立方米高炉大规模喷吹化工富氢气体工业化应用工程,开发了高炉喷氢三重化智能安全控制技术,实现了长期稳定高效喷吹,年减少碳排放约60万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针对钢化联产工艺条件下,转炉煤气回收中存在煤气回收量、煤气一氧化碳浓度“两低”的现状,晋南钢铁进一步优化转炉操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利用转炉汽化冷却烟道的高温余热、将煤粉中的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转炉煤气提质项目,不仅实现了转炉煤气的提质增效和增量回收,还实现了转炉工序系统的能量高效利用。
“山西选择氢能产业,是基于资源优势、产业结构,有着现实需求、应用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系统谋划。”省工信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切入氢能新赛道,加快构建能源互补新格局,是山西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的一记‘重音’。”
正因如此,在近年举行的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氢能”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发布的山西氢能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我省氢能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为285.05,在全国主要氢能发展地区中位列第二。其中,吕梁氢能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为393.58,位于全省第一。
数据亮眼,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太原、临汾、吕梁、阳泉、长治等工业园区(矿区)集聚区域,以不新增碳排放为前提,正在充分利用氢能等工业副产品,带动运输、焦化、化工、氯碱等行业转型升级。
方向对了,每次向前都是进步。今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的《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大力开发氢能应用场景,尤其是围绕工业园区、钢铁冶炼、新型农场、专业运输等,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氢能资源化、规模化利用。按照规划,我省将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链体系,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山西能源的低碳转型注入澎湃动力。
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发展的高质量。展望明天,在产业赛道比拼中,“氢”装上阵的山西昂扬奋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