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瓶颈的背景下,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特点是创新。所以,立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必须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篇文章中也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具有支撑创新发展的坚实的现实基础,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的成就,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排在第12名。但是,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所以,第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我国要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第二,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要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第三,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尤其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不利于微观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弊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方面,政府要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畅通利益激励与分配机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配套改革、科学决策,通过政府工作的创新提高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切实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024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的具体任务,明确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聚焦数智新城、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发展,组建若干家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同时,要强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选育赋能,打造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完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要通过改善市场的总体环境,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通道,要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从理念、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推动创新,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进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我市要全面落实营商环境首位战略,突出法治引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尤其是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创新发展是产业提质升级的根本路径,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所以,要在根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和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经过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可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所以,我市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进一步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牵引,以技术改造和数字化为抓手,引导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我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推进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三大任务”,精准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好项目,构建“4+N”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之,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靠创新,我市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上,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创新驱动强引擎、加速集聚发展动能,扎实推出更有力度的深化创新的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开拓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