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城区义井镇圪台村烈火松山研学教育基地里,几名退伍军人正在对基地内的“榴弹炮”“迫击炮”“高射炮”“坦克”“全地形车”“突击步枪”等军事模型装备进行日常维护。“为了让前来参加研学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军事体验,我们会定期对军事模型装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故障,保障装备的性能和功能良好。”烈火松山研学教育基地总教官朱东伟说。 今年42岁的朱东伟,是一名退伍军人。受父亲的影响,1999年,17岁的朱东伟成为一名武警战士。“2001年,我退伍回乡后,一直从事民兵训练、学生军训相关工作。虽然我离开部队很多年,但是军事综合技能一点儿没生疏,而且对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朱东伟说。 圪台村有220户村民,常住人口670余人。近年来,圪台村盘活村内闲置资源,不仅修建了农耕文化体验馆,还开发了闲置的地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圪台村准备建设一个集国防教育、红色研学、社会实践、军事拓展训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军事研学教育基地。朱东伟受邀担任总教官。谈到投身国防教育的初衷,朱东伟说:“在部队服役时我就想过,如果有这样一个能让青少年接受国防教育、体验军旅文化的基地,对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有帮助。”军事研学教育基地的定位符合朱东伟的想法,当圪台村向他发出“邀请函”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圪台村的军事研学教育基地选址在村里的一座废弃料场。从平整场地、修整道路,到配备军事模型装备……朱东伟参与了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当时场地条件不太好,一下雨,料场入口的土路就变得泥泞又湿滑,很难走,于是我们拉来几车砾石重铺了路。”朱东伟回忆起基地建设初期的情况,“部队磨炼了我的意志,即使当时困难不少,我也干劲十足。” 建设期间,朱东伟利用在部队学到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军事训练的经验,和圪台村的党员干部一起将废弃料场成功改造成大型综合性军事研学教育基地。“东伟是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他有多年的带队实训和军事管理经验,对我们村打造军事研学教育基地帮助非常大。”圪台村党支部副书记韩海亮说。 今年2月1日,圪台村烈火松山研学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基地内完善的基础设施,还有朱东伟和同事们专业的军事文化知识讲解,让不少前来参与研学体验的游客竖起大拇指。 今年10岁的小学生贺一飞,春节期间来到圪台村烈火松山研学教育基地游玩。基地里,有人拿着仿真枪打靶,有人体验炮弹射击,还有人架着“火箭筒”发射“火箭弹”……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心,贺一飞也跃跃欲试,但是从来没接触过这些军事模型装备的他又有些害怕,不敢轻易尝试。“走!叔叔带你去看‘火箭筒’。”朱东伟注意到后,一边鼓励他,一边给他讲解起操作“火箭筒”的注意事项。在朱东伟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贺一飞扛起“火箭筒”,顺利发射出一枚“火箭弹”。随着“火箭弹”在空中“嘭”的一声炸开,贺一飞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朱教官不仅能提供专业指导,还能激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帮助,这次研学体验很有意义。”贺一飞的爸爸贺伟夸赞道。朱东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他赢得了好评,也为圪台村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多了,圪台村的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 朱东伟说,他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研学教育基地的教学模式,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军事文化讲解,也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作贡献。侯大旺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