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我们要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根本动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把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的内需体系。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享受青山、碧水、蓝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我们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立足点、出发点,注重在补民生短板上下功夫,在促进均衡性上出实招。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要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要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要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并通过制度整合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重新审视产业价值,既要看到其经济功能,也要看到其社会功能。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急于“腾笼换鸟”,而是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形势下,要重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比如制造业、接触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等,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实际情况,通过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从而维持正常经营,保住就业岗位。二是要推进以创业带就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鼓励个体经营,在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人们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的需求增长很快,这就催生出新的产业及其所需的工作岗位。通过鼓励和支持人们在新的领域创新创业,既能满足社会新需求,又能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业态和新的就业机会。三是要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为更多人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网络零售、线上教育、互联网金融、线上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兼职越来越方便。应该顺应这一趋势,通过支持发展平台经济,为灵活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四是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推进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要健全婴幼儿照护与学前教育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所有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教育,在幼有所育上提高品质。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指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充分展现了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学有所教上提高品质。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病有所医上提高品质,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