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耿熔在刺绣 泡一杯清茶,听着轻音乐,手捧绣绷游针走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赵耿熔几乎每天坚持的事。这几天,她一大早就在工作台前坐定开始忙碌,刺绣时长也比平常长了不少。“前几天,我刚接了一个订单,要为一对准新人制作结婚时用的肚兜、盖头。客户要得急,刺绣的图案也需要个性化设计,我和客户沟通好细节后得加紧绣,争取让他们满意。”赵耿熔说。 订单来了格外忙碌,对56岁的赵耿熔来说是常事。不觉苦反为乐,正是出于她对刺绣发自心底的热爱。6岁跟着祖母、母亲学习刺绣,十几岁时开始自己画图样、练针法,2021年成立刺绣工作室,凭借精湛的绣技入选今年市级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几十年以针为笔线为墨,赵耿熔不光练就了这门“针尖”上的非遗技艺,也在过程中收获了快乐,“绣”写了艺术人生。 威风凛凛的老虎、腾云驾雾的祥龙、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赵耿熔家,专门腾出的一间屋子是她的工作室,鞋垫、肚兜、布老虎等刺绣作品分区陈列。不大的工作台上,各色绣线、刺绣工具、参考书籍摆得满满当当,足以看出她对刺绣的痴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起学习刺绣的经历,赵耿熔一开口便是这句话。赵耿熔从小在郊区荫营镇下荫营村长大。她的祖母和母亲是镇里的巧娘,刺绣手艺很出名,十里八村的村民谁家娶媳妇、嫁女儿、给孩子办满月礼,常常会请她们帮着做鸳鸯肚兜、如意鞋垫、吉祥枕套、布老虎等。 “我从记事起,就经常看祖母和母亲做刺绣,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着迷。我6岁的时候就开始拿起针线学着她们的样子绣花。上初中时,我就开始自己画图样、练多种针法、给绣品配色。从简单的长短针绣法到套针绣法,每一次进步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赵耿熔说。 入门后,赵耿熔钻研刺绣的脚步从未中断。20世纪90年代,赵耿熔做过一段时间裁缝。除了做衣服,亲戚朋友、老顾客会经常给她介绍绣鞋垫的活儿。“那会儿时兴拿绣花鞋垫当嫁妆,人们对鞋垫的绣法、花纹、样式有很高的要求。那几年,我妈做的绣花鞋垫有六七百副,可畅销了。”赵耿熔的女儿说。 亲友的鼓励、客户的认可,让赵耿熔对刺绣的喜爱越来越深,她开始信心满满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登上更大的舞台。参加第三届全国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艺术作品(剪纸类)征集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参加“工行杯”阳泉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刺绣工项目一等奖,参加阳泉市“高手在民间”乡土文化人才技艺展示活动获得一等奖……参加比赛收获的好成绩,是赵耿熔不断精进技艺的见证。 如今,赵耿熔掌握的针法多种多样,绣品的精致度、立体度、色彩搭配度更是令人赞叹。 随手拿起摆在展示柜上的一件作品《九鱼一兔 荷美富有》,赵耿熔讲起了其中运用的针法和巧思。“俗话说,九鱼一兔,越过越富。这是由五双鞋垫和一个皇历包组成的作品。以前,人们乔迁、办喜事时爱做面塑‘九鱼一兔’,希望日子越过越富。我就想利用这句俗语创作一件刺绣作品,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件作品的特点就在于九条鱼的针法不同,其中绣法最为复杂的就是纳锦绣。纳锦绣采用多方向跨格用针的方法,针脚整齐均匀,针法灵活丰富。”赵耿熔说。通过不同针法绣出的九条鱼栩栩如生、色彩各异,颜色有青灰色、金色、红粉渐变等。 最近,赵耿熔还时常开直播与大家分享、交流刺绣经验,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她的视频爱上刺绣、开始学习刺绣。赵耿熔说,看到很多年轻人对刺绣技艺感兴趣、入门后能坚持学下去,她很欣慰。她会倾尽所能,为刺绣技艺培养更多接班人,让这门技艺得到更好传承。(郭鑫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