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架大棚 初冬时节,盂县牛村镇南下庄村,一个个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在田间地头。大棚内,团团簇簇的平菇破棒而出,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大早,工人就在大棚里忙碌着——观察平菇的生长情况、整理菌棒、采摘成熟的平菇。“再过一阵子,气温更低,菌棒的出菇速度会受影响。收完这茬平菇,我们就计划休息了。”盂县榕之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守峰说。 南下庄村位于盂县县城东部,全村有300余人,耕地800余亩。2019年,村里引进外地客商开发荒山、流转土地、组建合作社,建起了首批19个种植大棚。“经过几年的发展,种植大棚从最初的19个增加到了如今的45个。村民守家在地有活干、有钱挣,这平菇真是种对了!”南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 说起为何在南下庄村发展平菇种植产业,曾守峰打开了话匣子。“这儿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建大棚种平菇,再加上本地食用菌种植户不算多,竞争小、销路好,我们就选定了这条路。”曾守峰说,“为了种好平菇,我们多次赴山东考察,还经常邀请技术员来村里指导。现在,合作社年出菇量100多万公斤。” 平菇 出菇量高,投资也大。“为了降低成本,我们自己生产菌棒。”曾守峰说,“本地有大量的玉米芯、麦麸,能满足制作菌棒的需要。我们从北京引进优质菌种,保证平菇品质。” 大棚不远处,是合作社投资修建的冷库。“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我们的冷库也扩建了。今年,我们将原本300多立方米的冷库扩大到了1100多立方米,这给了我们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底气。” 大棚内,村民刘海花正忙着采收平菇。一个个完整的平菇被她小心摘下,整齐码放在泡沫箱内。“我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守家在地,我挺满意。”刘海花笑着说。合作社长期雇用10多名村民,负责搬运菌棒、管理大棚、采摘蘑菇等日常工作。出菇高峰期时,合作社还要雇用不少短期工采蘑菇。 除了种植市场认可度高的平菇,合作社还种植着一些相对“小众”的食用菌——榆黄菇、茶树菇、赤松茸。“前些年,我们试种了这些食用菌,但在市场上卖得并不理想。现在,这些‘小众’食用菌主要以订单种植为主。”曾守峰说。 随着种植技术、销量趋于稳定,曾守峰谋划起了下一步发展:“明年,我们计划调整种植时间,扩大平菇种植规模,让‘小平菇’创造更大收益。”(芦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