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你不断地领悟,就像领悟书法一样,越到老时,领悟到的内涵越深刻,越能够运笔自如,尽兴挥洒。教书30余年,有过激情四溢的时刻,也有过困惑尴尬的一刻,有过畅所欲言,也有过矜持静默,直到此时,才对“因材施教”“因学定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有所领悟。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怪怨学生学习不努力,作业不细心,上课常走神,但是很少走近他们,真正地了解他们,琢磨学情。一些事业心强的教师也不过是在钻研教材,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打造成“精品课”,挖空心思,让自己的课披上金色的外衣。学生的学情,虽然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却从来没有认真琢磨过。
有一天,我在给学生做心智辅导时,发现那些在我们老师眼里所谓的学习困难生,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其实用心辅导,这些孩子也可以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不由使我联想到,几年以前,一位老师很是诧异地跟我说:“你猜XX学生现在做什么呢?”我猜了半天没有猜到,原来这位当年的“差”学生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电脑维修人员。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十分优秀,只是我们被“分数”捆住了手脚,被“评价”搞得天旋地转,最终让我们的眼睛落在学生的分数上,以此去评判学生的优劣。想想,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样世界级的大师们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由此,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为教而教,还是为学而教。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是不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者呢?只有关注他们,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学定教。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研究学情,顺学而导,才会将我们的教学推向新的境界,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出色人才。
(漾泉学校 赵怀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