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社会经验、走出父母的“羽翼”、赚第一桶金……成为“暑期工”已成为当下不少大学生和准大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走出家门、步入企业,或实习或做兼职。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暑期打工的年轻人,看他们是如何开启暑假“副本”模式的。 高考结束一个月后,准大学生孙石就成了一名暑期工。他打工的地方是我市一家较有规模的武馆,主要担任助教,人手不足时也要准备教学材料、音响设备等。 孙石找到这份工作并不容易,“高考结束后,我就在滨河和万达的很多店铺打听了,对方一听是暑期工,都表示不招人。”孙石说武馆的兼职工资是阶梯制的,做一周一天工资50元,自己能干满20天甚至更久的话,一天工资60元。 初出茅庐的孙石充满干劲,一般会主动问教练工作内容。起初,他觉得体力活会更累,但后来发现与家长和学员沟通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8月初,孙石即将得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1800元。他说,想用打工赚的钱去奖励自己一次毕业旅行。 然而,想走上打工之路并非易事。火热的“假期打工”热潮之下,大学生们一定要保持“冷”思考,以免走上弯路。 半个月前,大学生王昕悦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大学同学的推荐下,她在吉林找到了一份电表抄表员的兼职。异地打工有艰辛也有温暖,王昕悦早八晚六坚持了一个多星期。出乎预料的是,王昕悦刚上班没多久就赶上了当地洪涝。全市电表安装工作暂停,她也被迫“失业”了。 7月16日,王昕悦回到了盂县家中,她决定利用暑假剩余的时间安心在家准备专业考试。“这次,我也算是得到了一次宝贵的‘教训’。”谈起这次兼职经历,她很淡定地说,这次兼职经历让她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相较于准大学生,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更看重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 7月初,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经管系与城区南山路街道南深沟社区联合开展“扎根基层 聚力青春”2024年大学生暑期服务基层社会实践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经管系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居民小区、沿街门店发放宣传手册,向居民和商户普及安全常识;到老年颐养中心,一对一对老人进行陪护,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在幼儿园开展“寓教于乐微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为社区辖区青少年讲解假期安全知识,为他们设计个性化课程…… 王鹏飞是12名大学生志愿者的队长。让他开心的是,大家因工作需要配合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财富。”王鹏飞说。 “大学假期是提升自我软实力的黄金时段,社会实践让他们提前了解行业情况,对未来求职有益。”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经管系社会实践活动带队教师李晶说,时间和机会都是不可逆的,希望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大学假期提升自己。(顾 超)
|